首页 乐鱼平台是 大巴黎的赞助商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司马炎一杰作无懈可击,贾南风抓住漏洞:让司马家族遭遇灭顶之灾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5:46    点击次数:136

司马炎心里挺烦的,他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国家才能真正安定下来。当上皇帝后,他吸取了曹魏垮台的教训,一上台就对晋朝的规矩做了不少调整。可让他没想到的是,晋朝不但没变得繁荣富强,反而越来越乱,局面完全失控了。

朝廷上下乱成一团,皇后没个皇后样,大臣也没个大臣样,外敌打来根本顶不住。晋武帝要是地下有知,肯定气得睡不着觉。好好一个晋朝,怎么就搞成这副德行了?他怎么也想不通。

晋朝走向衰败的种子,其实早在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就已经种下了。司马炎自认为设计了一套完美无缺的制度,足以让他的后代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。可没想到,贾南风一出手就找到了制度的破绽,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司马炎精心构建的体系,最终导致晋朝四分五裂,陷入混乱。

司马炎究竟搞出了什么样的新规矩?

不少人误读了"封建"这个词的本意,它原本指的是"分封土地、建立诸侯国"。这是古代分封制下划分诸侯领地的方法。具体做法是在诸侯国的交界处挖沟渠、种树木,用这些自然标记来划定边界。"封建"一词最初就是这么来的,它实际上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具体体现。

展开剩余91%

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他取消了西周的分封制度,改成了郡县制,把全国分成36个郡,不再设立有实权的诸侯王,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亲自任命,直接向中央政府汇报工作。后来的汉朝也采用了郡县制,只是在汉朝刚开始的时候,刘邦采取了郡和国并存的制度。

汉朝采取郡国并行的制度后,问题不断出现。无论是同姓的王族还是异姓的诸侯,都频繁发动叛乱。从汉高祖到汉武帝,整个大汉王朝的主要精力几乎都花在了镇压这些诸侯王的造反上,局势一直不太稳定。

即便这样,汉朝也用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才彻底解决这些问题。这还是在汉高祖、汉文帝、汉景帝、汉武帝这四位皇帝不断努力、精心治理的情况下,才最终实现的。

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封建制度对国家发展没有好处。所以汉朝后来就不再搞真正的封建了。虽然皇帝还是会封一些王侯,但只是给个空头衔,不会让他们掌握实权。这些王侯也就是挂个名号,没有实际权力。

历史上总有例外情况,就拿东汉末年的曹操来说,他得到的魏公和魏王爵位都是实实在在的封地,结果如何?最终他的子孙取代了汉朝,建立了自己的王朝。

曹丕当上皇帝后,他封的那些"国王"只是空有头衔,既没有自己的地盘,也没有手下官员,更别提掌握实权了。这些所谓的"封国君主"就是个虚名,他们对自己的封地没有任何管理权,不能像以前的诸侯王那样拥有军队,不能设立自己的朝廷机构,连参与国家大事的资格都没有。

这种做法真的妥当吗?其实它同样存在弊端。这就好比把诸侯王关在自己的领地里,既不能带兵打仗,也不能参与朝政,连治理百姓的权力都没有,说他们是摆设一点都不夸张。

这些诸侯王对皇帝来说几乎没什么用处,平时还好,可到了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,各地随时可能发生动乱。这时候,那些王公大臣们起不了什么作用,皇帝就变得孤立无援,身边连个能依靠的人都没有。

司马家族夺取魏国政权的时候,那些被封为诸侯的王族们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。他们虽然心里着急,但实际却无能为力,既没有军队,也没有参与朝政的权力,只能眼睁睁地看着,什么也做不了。

司马炎从魏国覆灭中吸取了经验,为了让司马家的江山稳固,同时避免诸侯势力盖过皇权,他制定了一套自己觉得相当妥当的划分方案。

他册封了27位皇族成员为王,每个王国都配备了各自的军队,不过军队规模有明确规定。大型王国拥有三支军队,总兵力5000人;中等规模的国家有两支军队,共3000人;小型王国则是一支军队,1500人。这些国王可以参与朝廷政务,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。

与此同时,那些外姓的功臣也能被封为公爵或侯爵,他们同样手握实权,可以独立管辖自己的封地。司马炎觉得,这样分封的王侯贵族虽然有一定的实力,但并不会过于强大,既不会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,又能从朝廷那里得到实际的好处。这些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,自然会主动承担起保卫朝廷的责任。

司马炎洋洋得意,觉得自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。他认为这样做既能避免像汉朝早期那样各地不断造反,又能防止像魏国那样皇族势力衰弱。在他看来,这个策略完美无缺,可以让自己的后代永远当皇帝,世世代代统治下去。

司马炎的行动远不止于此,他还得处理皇室与“士家大族”之间的矛盾。那时候,社会上存在不少名门望族,他们在百姓中威望很高,一旦触及他们,就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,皇帝也不敢轻易对他们采取行动。

这种势力强大的家族如果不被朝廷掌控,就会成为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。为了消除这个潜在危险,司马炎选择通过婚姻来拉拢对方,他迎娶了杨骏的女儿为妻。

杨骏和女儿都是华阴杨家的后人,祖上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大官,家族声望很高,老百姓都知道他们。司马炎觉得,要是能把这样的大家族拉拢到皇帝身边,让他们帮皇帝做事,对朝廷的帮助会特别大,也能让皇位坐得更稳。

司马炎对诸侯王的权力加以控制,给他们一定的兵力,但这些兵力不足以威胁中央政权,在紧急时刻还能为朝廷提供保护。同时,他通过婚姻联姻,将武将家族拉拢到自己一边,这样的制度设计非常巧妙。

司马炎一辈子都对自己的成就非常得意,也许在临终之际,他也在幻想着自己的帝国能像秦始皇那样永远延续下去。

司马炎自以为是的决策实际上种下了灾难的种子。他万万没想到,自己死后仅仅一年,晋朝就陷入了全面危机。这场动荡持续了整整16年,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,皇室成员自相残杀,使得本就摇摇欲坠的西晋王朝更加衰败。最终,这场危机演变为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,晋武帝的种种谋划彻底落空,成为历史笑柄。

晋武帝或许还能给自己找个理由,毕竟问题不是出在那些诸侯王身上。真正让晋朝陷入绝境、让司马家族面临灭顶之灾的,是一个女人。她巧妙地利用了司马炎制度中的漏洞,最终把整个王朝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。

贾南风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妻子,她的父亲贾允和母亲郭槐都是司马家族的忠实支持者。由于出身显赫,贾南风从小就被视为皇后的最佳人选,可以说是生来就注定要坐上后位。

可能因为父亲心机深沉,母亲强势专横,贾南风从小就没被当作未来皇后来教育。比起父母,她更是青出于蓝,既工于心计,又专横嫉妒。

假如她的另一半是刘邦、刘彻那样强势的帝王,也许还能管得住她。可偏偏她嫁的是晋惠帝,这位皇帝性子软得过分,心肠好得过头,简直到了糊涂的地步,甚至让人怀疑他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。

这个一向强势的女人径直走到晋惠帝面前,毫不客气地对国家大事评头论足。

在各方势力的相互制约下,贾南风很难顺利达成她的目标。正如之前提到的,司马炎娶了杨骏的女儿,司马炎去世后,由于惠帝年纪尚小,朝廷大权便落入了太后父亲杨骏的手中。

但贾南风这人城府很深,野心勃勃,特别会耍心眼,而杨骏也不是什么完美无缺的角色。

司马炎当初和杨家结亲,主要是想缓和皇族和士族之间的矛盾。他希望通过联姻,让司马家和杨家结成同盟,共同维护政权稳定。不过,这种办法只能暂时解决问题,并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。杨家虽然不是皇族,但在晋武帝去世后却掌握了朝中大权,这自然会引发皇族的不满。贾南风正是看准了这一点,巧妙地利用双方的对立,最终坐收渔利。

晋惠帝登基第二年春天,贾南风把先帝的第五个儿子楚王和汝南王叫到京城,故意让他们跟杨骏产生冲突。

司马玮带着军队进了京城,一进城就干掉了太傅杨骏,还把杨太后给废了。司马亮因为胆子小,没敢掺和这事。

司马玮除掉杨骏后,开始自以为了不起。这时,贾南风又暗中挑拨司马亮和司马玮的关系。杨骏一死,朝廷上下乱成一团。贾南风假装正义,跳出来说汝南王司马亮要造反,迅速把他干掉,接着又找司马玮算账,说他杀了杨骏也有责任。

贾南风这一招借刀杀人用得真是妙,不动声色地干掉了司马亮和司马玮这两个眼中钉,大权在握,稳坐钓鱼台。

贾南风玩些小聪明还行,可要她处理国家大事就完全不行了,她根本压不住司马家族那些满肚子坏水、野心勃勃的人。贾南风虽然相貌平平,但私生活却极其放纵,她过度沉迷享乐,搞得朝廷内外一片怨声,老百姓日子过得苦不堪言。

短短九年后,贾南风就被心怀不轨的人设计废掉了皇后身份,没过多久便在皇宫内丢了性命。这个害死众多司马家族成员的贾南风,最终也落得个罪有应得的下场。

贾南风去世后,她引发的诸侯争斗并未平息。后来的“八王之乱”更是愈演愈烈。叛乱首先由赵王司马伦发起,他是司马懿的第九个儿子,原本是贾南风的亲信,但长期在幕后让他心生不满。他觉得自己既然能为贾南风出主意,为何不干脆自己当皇帝?于是,司马伦开始有了篡位的念头。

贾南风完全没察觉到司马伦的背叛,还是一如既往地信赖他。正是在司马伦的怂恿下,贾南风才萌生了除掉太子司马遹的念头。

司马遹虽然是太子,但并非贾南风的亲生儿子,贾南风担心他日后登基难以掌控,因此始终想方设法压制他。两人表面和气,实则暗中较劲。在司马伦的挑拨下,贾南风以谋反的虚假罪名将司马遹废为平民,没过多久,司马遹便被人害死了。

贾南风原本以为这样就能牢牢掌控大权,没想到,过去擅长“借刀杀人”的她,这次却被司马伦利用,反而成了他手中的一把刀。

司马遹刚去世,司马伦就打着报仇的旗号带兵杀进皇宫,推翻了贾南风。他原本打算学曹操那样,控制皇帝来号令天下,但转念一想,自己也是司马家族的人,何必假手他人,索性连晋惠帝也废了,直接登基称帝。

他这么做让大家都火了,都是司马家的子孙,谁又比谁强?凭什么你能当皇帝,我就不行?大家纷纷找茬,就看最后谁能赢。

带头起兵的是司马炎的侄子齐王司马冏。他行动后,很快就有不少人跟着造反,包括司马炎的十六子成都王司马颖、堂弟河间王司马颙,以及六子长沙王司马乂等人。最终司马伦被打败丢了性命,晋惠帝司马衷重新坐上了皇位。

晋惠帝名义上是他们的招牌,就跟当年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差不多,周天子其实就是个摆设。真正掌握大权的,是最先起兵的齐王司马冏。

有意思的是,司马冏原本和司马伦是一伙的,两人都是贾南风的手下。司马伦推翻贾南风的时候,就是司马冏带人冲进皇宫,当着皇帝的面,他手起刀落,直接干掉了贾南风的外甥。

正所谓一物降一物,螳螂盯着蝉,黄雀盯着螳螂,而猎人又盯着黄雀,层层相扣,政治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

司马冏刚掌权没多久,就被自己的盟友长沙王司马乂干掉了,这事儿其实一点也不出人意料。

历史总是在重复,司马家族的内斗更是陷入了一个无休止的怪圈。司马乂除掉司马冏后,也没能摆脱厄运,很快就遭到了昔日盟友的背叛。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联手出兵,将洛阳团团围住,在京城抓到了司马乂,最终在皇宫里结束了他的性命。

真正发动行动的并非前面提到的两位,而是另一个叫司马越的王爷,他被封为东海王,也是八王之乱中最后一位参与其中的王爷。

那时候,汝南王司马亮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冏和长沙王司马乂都已经不在人世,剩下的只有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。接下来,这三个人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,他们你争我夺,斗得不可开交,最终司马越笑到了最后,成为赢家。

司马乂战败身亡,司马颙遭人暗害,晋惠帝也中毒去世。随后,司马越扶持晋武帝的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登上皇位,史称晋怀帝。

可惜好景不长,仅仅过了五年,司马越就去世了,洛阳城被敌军包围,晋怀帝也成了俘虏。又过了两年,太子司马懿在长安登基称帝,但这个新朝廷只维持了三年,就在敌人的进攻下投降,西晋王朝就此终结。

西晋末年,刘聪趁着"永嘉之乱"大肆杀害司马皇室成员,之后更是赶尽杀绝,几乎把整个司马皇族都消灭干净了。

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,到西晋灭亡,前后经历了五十一年,光是内部的八王之乱就持续了十五年。西晋的灭亡,与其说是被外族打败,不如说是自己人内斗造成的。后来,晋朝皇室逃到江南,建立了东晋,而北方则被少数民族占据,进入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,历史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西晋灭亡后,司马家族尚存司马炎的后代,但到了东晋覆灭时,刘裕将司马家彻底铲除。司马炎若地下有知,恐怕也料不到自己的基业会被贾南风钻了空子,最终导致整个家族走向灭亡。

晋朝内部纷争不断,根源在于司马炎重新实行分封制。各地诸侯一旦掌握了实际权力,中央朝廷就难以控制,争夺皇位的冲突不可避免。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上多次上演: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、五代十国时期的节度使专权,以及明朝藩王作乱,都是导致王朝覆灭的直接导火索。这些历史事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,都是用鲜血换来的经验。

刘邦为了避免重蹈秦朝覆辙,在汉朝实行了郡国并立的制度,结果却引发了长达百年的内乱。司马炎效仿前人,试图从魏国灭亡中吸取教训,反而让晋朝陷入内部纷争而亡。这说明,学习历史经验也需要讲究方法,不能生搬硬套。

在我看来,帝国时代绝对不能搞封建那一套。诸侯和国王权力太大,皇帝就会被架空,政府机构各自为政,老百姓也会七嘴八舌,这样国家可就危险了。要是只是国内的问题,那还算好解决,就像汉朝那样,几位皇帝齐心协力,最终还是搞定了郡国并存的麻烦。

晋朝的情况比较特殊,不仅内部矛盾重重,外部威胁也很大。司马家族是通过夺取曹魏政权上位的,这种得位方式本来就让他们的统治缺乏正当性。更糟糕的是,周边少数民族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要内部出现一点动荡,就很容易给外部势力可乘之机。

晋朝没啥好抱怨的,它连自己的毛病在哪都搞不清楚。

在漫长的动荡岁月里,百姓们饱受煎熬,特别是五胡乱华时期,中原大地陷入了持久的混乱,文明进程几乎被彻底打断,甚至险些毁掉了中原的文化根基。这让人不禁思考:在帝国统治的时代,皇室究竟该如何化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冲突?究竟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?

晋武帝的灵魂大概也在疑惑这个问题,但之后的一百多年里,始终没人能解答。直到隋朝建立,唐朝兴盛起来,我们才终于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。

发布于:陕西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乐鱼平台是 大巴黎的赞助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